为什么泰国人吃很多鸡肉?

这篇回答是用泰国肉类生产和消费,来做泰国社会政治的入门科普,但要理解任何其他国家政治,社会背景上都是有门槛的,所以文章还是会很长。为了整个逻辑链完整,会发散到其他领域,不感兴趣部分可以跳过不看。

因为鸡肉是最廉价的肉类,且泰国是亚洲第一大鸡肉出口国,全世界范围仅次于巴西和美国,2022年向全球市场出口鸡肉及相关制品高达40.74亿美元,约占泰国出口总额的1.4%。

以泰国面积这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离谱的数字,而且还经常因为世界需求波动,导致国内鸡肉生产严重过剩。所以我年轻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泰国的奇葩新闻,比如下面这条:2004年泰国与俄罗斯就鸡换飞机问题进行会谈。这事是由他信发起的,想用25万吨冻鸡肉和俄罗斯交换一批苏-30战斗机。

 

悲催的被瑞典直接拒绝

2005年又因尚未走出亚洲金融风暴,没有外汇像美国支付一架之前交付的F16战斗机货款。他信又提出用8万吨冷冻鸡肉进行支付,这事弄得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非常无语,美国自己都养一堆鸡你让我怎么变现,但最后也只能无奈同意。只不过因为他信政府被政变下台,这种鸡换机的外贸操作从来没有成功过。
这一段时间他信政府类似的骚操作非常之多,我印象还有一次提出像某国支付一批冻鸡爪,直接就被拒绝了,因为别人根本不吃这东西。鸡肉上没有成功案例,不代表其他农作物没有,比如2005年泰国用10万吨干果作为交换,成功采购了中国WMZ-551B装甲车。类似的还有2013年英拉和中国达成的大米换高铁计划(国会叫停失败),这个计划包含的其实还有橡胶等一系列农产品,他们一家人似乎都很喜欢搞这种以物易物的贸易方式。

列这几条新闻的目的,是以比较有趣和容易理解的方式,让大家感受泰国鸡肉的过剩程度,和农业生产过剩时会显得多可笑。

历史上泰国人虽然没有挨过饿,但不代表就吃得好,泰人历史饮食习惯,曾经是以大米为主食辅各自村社种植的热带蔬菜和野菜,并食用鱼、虾、蟹、贝类等当地水产,因为这些在生活中随手可得。尤其以鱼类最多,这也是泰国生活谚语“กินข้าวกินปลา”(吃饭吃鱼)的来源。到现在很多主打传统温情的农家菜馆,依然很爱取这个名字。

鸡鸭等家禽属于节日或有贵客来临时招待用的食物,平时主要是为了食用他们的蛋。养猪由于是大米富裕下的行为,普通人养也只是为了出售换钱,实际只有有钱人才能食用。而泰国农民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有钱人”是聚居在城里的中国华侨商人,甚至养猪的也主要是华人村落,导致很多人误以为猪肉是一种中国人专属食物。一些现在常见的炒中国(温带)绿叶菜,在拉玛6世之前被认为是一种罕见且昂贵的中国餐厅菜。

其他野生动物肉类主打一个随缘,附近山上找得到什么就吃什么,只要打得过有些村子连大象都吃,实在没有下河找鳄鱼麻烦也行。比如大城时期的泰国是野生动物的沃土,日本商人因此来这收购鹿皮运回日本打造盔甲。导致有些山村短期内因为鹿肉太多,又运不出去吃到想吐,最后当然是连鹿都再也找不到了。

泰国人的食谱很素,除过去没冰箱只能依赖自然环境产出外,还有很深的佛教信仰引导底色。比如现在依然有很多农村泰国人坚持:牛辛苦一辈子,不应该去吃它的肉的佛教思想(约8成泰国人日常基本不吃)。但历史上政府借佛教宣传禁食牛肉,其实主要是为了保护耕牛,耕牛在农村是重要的生产力,这对曾以大米种植为核心的农业国家尤为重要。

但如果仅用佛教不杀生的观点去看,你又无法解释他们一直吃鱼并偶尔吃家禽。仅用为了保护耕牛来解释,你又无法理解为什么闽粤琼等地,从明清时期开始长期依靠暹罗大米贸易来养活暴增的人口。泰国农民生产很多米,但他们不养猪宁愿吃得很素,是因为猪肉不香吗?不是,他们也对着中国餐厅流口水,只不过吃不起罢了。因为他们必须把自己省下来的大米出售给华人米商,换钱购买生活中所需的各项物资(农民财富积累不了)。

建立在大米贸易上的这一系列经济活动,是支撑泰国脱产城市人口(市民、贵族、华商)的根本,也是曼谷/大城这些泰人首都(贸易口岸),控制其余地区经济贸易(吸血发展),进而影响政治最直接的手段。华人的富裕从闽粤琼等华人祖籍地,是暹罗大米的直接消费地时,就已经命中注定了。

去研究华人的成功,来自聪慧过人还是吃苦耐劳,已经偏离了背后的核心社会和经济规律。

1932年拉玛七世改革君主立宪制后,泰国成为现代国家,中央政府开始对民众负有医疗责任。但素食习惯让泰国人长期营养不良,因此医疗预算一直入不敷出。1927年-1937年泰国军政府时期,为解决国民体质太差和符合军政府男人必须威武强壮的价值观,采取一系列增加国民蛋白质摄入量的政策和泰国美食。

泰国国民美食:ผัดไทย/泰式炒河粉/Padthai,就是这一政策的产物,起源带有很深的种族歧视意味,但从原版食材具体内容,就能知道当时的食物富余在哪些方面。

但因为牛肉生产粮食转化率太低且挤占耕地,影响当时还很宝贵的粮食出口换汇收入。养牛业的发展在泰国不仅长期受到压制,还进一步结合佛教信仰宣传不吃牛肉(牛是人类好朋友为主题的与时俱进版),只优先支持和鼓励发展能快速见效的现代养鸡和顶多不压制养猪业的发展。

顺便说下泰国人哪怕现在依然吃得很素,热带什么都缺也不会缺植物,至于你不认为那是菜,那是另外的概念。很多人觉得泰国蔬菜贵,那是因为你是游客或者定居在曼谷,你去的地方蔬菜特别是中国人常吃的绿叶菜卖得贵罢了。

农业的核心是土地,泰国人均耕地3.6亩,而中国只有1.4亩,整个东北三省人均也才3亩,只有单独的黑龙江可以达到6.2亩。泰国水稻种植占耕地面积约50%,这让大米生产也严重过剩,所以泰国常年都是世界第一稻米出口国。这还是建立在全国80%为一季稻,且田地单产不高的情况下。低质量大米(硬质白米)已经进入追求成本控制的发展趋势,目前世界市场稻米需求预计提升可能有限,而生产又是由消费需求决定的,所以泰国主要在推动高质量大米:茉莉香米、高档糯米等生产占比40%以上软质米出口。

在这种背景下要求泰国用兴修水利(符合经济性的都修了)种多季稻、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化肥农药使用量等中国思维,去增产低质量大米是不可能的。这种不了解实际情况,仅依靠单产等数据得出结论的错误思维,在键政领域很常见。

知乎有个泰国女生为什么廋的提问,里面有部分人认为是穷,其实在泰国穷不穷和胖瘦关系不大。高糖饮食习惯才是泰国人发胖的根本原因,很多外府人的主食直接是高糖分的糯米。下图就是农民常吃的糯米及包装,压得很实吃一包就饱了,会形成这种饮食习惯是因为早年农民需要干重活,吃糯米才能抗饿(饱腹感)。现代社会劳动量低的人光吃这个都会发胖,更别说其他甜得发腻的饮料和零食,所以在泰国管不住嘴胖成球的穷人太多了。

单纯没钱吃饭,去庙里要几包糯米饭也饿不死,这东西庙里永远不缺,村民没事捐的都比和尚吃的多出几个量级。佛教社会中捐米给寺庙,除宗教上的供奉外,在古代也是一种社会保险机制,只是现在更像是一种传统文化罢了。

觉得单调,来点雨季时大自然的馈赠如何?

可以用来合成邪恶的:

而且泰国农民并不只拥有耕地一种土地资源,如果算广义可耕种土地类型(注意和耕地不是一个概念),这个差距会更大。泰国是没经历过土地革命土地产权分散的典型封建小农旧世界国家,而不是美洲那种土地产权高度集中的新世界国家。泰国农民平均每个家庭拥有14.3莱的可耕种土地,1莱等于2.4亩,不算各类型公共土地,户均拥有34.32亩各类可耕种土地。PS:不同地区每户人口平均在3-3.3人

我们经常会吐槽泰国人不爱存钱,其实因为泰国土地私有,并由君主立宪的“宪”来保障,君主(跨民族团结和裁判)的存在是泰国社会最大的公约数。这些农村土地虽然资产价格真的很低(所以禁止外国人购买),但它即是可以持续产出的生产资料,也是泰国农民的一种“存款”,并且还会随着通货膨胀不断升值。

现代泰国作为农业发达的热带国家,人口密度又不算太高,对应的是各种农林牧渔产品,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剩。通俗点说哪怕不考虑工业化,整个国家也已经根本不缺吃喝玩乐,这也是泰国人享受当下、不爱存钱,还能每天性格ใจเย็นๆ的底气所在。

这么多的富余土地,可以用来发展经济价值更高的农林牧渔,所以泰国还是世界主要活牛出口国,2019世界排名第六。但请注意泰国卖的是活牛而不是牛肉,这是地理位置和贸易对象国情共同决定的。活牛贸易的量也很小,2019年泰国出口319吨活牛,价值1.8933亿美元,和牛肉出口大国动不动百万吨牛肉,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写这个主要是为了凸现过剩)

因为我在的村子边就是泰北第一大湖,有大量的湿地来提供草料,所以这个区域的养牛业十分发达,刚好可以介绍下泰国的散户养牛业。从山上拍下来的湖边村落环境,9月份雨季时拍摄。

别因为俯拍觉得土地不大,当站在环湖道路往山的方向拍时,背景的房子是最近的村落,拍摄时间6月份雨季前期。

环湖道路往湖的方向拍,目前雨季刚开始,湖的面积还很小。

以上两侧湿地就是村民的免费草场(村社共有土地和国家公共土地),所以这个区域散养牛很多,存在湿地的自然原因是雨季中后期都会因为洪水泛滥直达村落,成为湖的一部分。

这种定期洪水泛滥的热带季风气候,是出现传统泰国吊脚楼的根本原因。

旱季湿地退化成为草地,4月份旱季末尾拍摄。

因为旱季湖边草料不足,且这里只种一季水稻,整个休耕期农民都会直接把牛赶到村里的田地吃草。雨季来临前4月份拍摄。

花时间介绍自然条件,是想告诉大家这里的养牛成本有多低(美洲就更离谱了),因为草料是免费的,消耗的只有人的劳动力罢了。在这个自然环境支撑下,村里大的专职养牛户规模如下,没算错的话是12头牛。

因为靠湖有水,也有养水牛的,没水的地区那就只有养黄牛了。

这里山上因为人口密度低,山民土地面积普遍很大,且存在大量政府公共土地可以放牧,所以专职养牛户的规模可以支撑到很大。视频这种30头以上的养牛户属于富裕农民,不会比曼谷金领(月入5万株)赚得少。

鉴于知乎以城市人为主,我简单介绍下放牛。放牛其实并不难,在热带只需要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不怕热随便你),把牛赶到吃草的地方就行了。自己找个阴凉地方,想干什么都行,其中只需要注意三件事:别让牛跑了、别让牛打架、别让牛去糟蹋别人的地。等天黑带牛回家,一天就结束了,是不是特别的田园牧歌?一年365天下来大家又能坚持几年?而且养牛可不止放牛一件事,整体要考虑的还有很多,牛生病怎么办?气候不好出不了门,牛没有吃的要不要提前储备草料?因此牛多了,需要投入的配套也会越来越多,具体就不展开了。

总之这种大户在哪都是少数,因为养殖不难,难的就是上规模后的成本和风险控制。这更像是一种附加自身劳动的投资,家财万贯、带毛不算说的就是这件事。所以最常见的养牛散户画像:主力为农村无地/少地中老年男性,妇女儿童(兼职帮忙)、轻度残疾人、轻度智力缺陷(唐氏等)。

养殖规模根据个人劳动能力不同,在我这一般在3-8头最为常见。牛犊可以自己繁育,也可以去买,能买本身就说明养牛真没想的那么轻松。在这里牛犊20000铢一头,一般养一年后按体型可以卖40000-50000铢,大家可以大致估算下不同规模下的毛收入。

比如下面这位失地(耕地)轻度残疾老人劳动能力有限,在自己有残疾补助(700铢/月)的情况下通常养2-3头牛(估测养牛年收入3-6万株之间),可以维持自己和90多岁的父亲(90岁以上1000铢/月养老金)的日常开支。这种属于典型泰国贫农家庭,妥妥最贫困的10%,生活水平从环境上都可以大致体会,但他要是曼谷人,这会应该已经成了流浪汉。而在泰国农村起码还能靠土地勉强生存,这就是农村对社会稳定的兜底价值,曼谷并没有其他新世界发展中国家常见的大规模贫民窟,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虽然养牛让泰北和泰东北的农民,在种田以外增加了不少额外收入。但散户养牛其实是一种很落后的生产方式,牛的养殖量也不高,全国肉牛只有760万头左右。牛肉价格各地会有不同,这边只放本地牛肉价格作为参考,一般的部位130铢每公斤,时间是2024年7月14日。当地最低工资310铢/天每8小时,完全不存在买不起牛肉的可能。

这样草饲生产出来的牛肉品质并不好,类似国内一般的菜市场牛肉,消费者以普通泰国人为主。能部分生产的高品质牛肉,目前也只有可怜的个位数占比。这导致泰国同时还要消耗外汇,去进口高品质的牛肉来满足富裕阶级和国际游客不断增加的消费需求。

我喜欢吃一家村里西餐厅做的泰式半生澳洲进口牛肉,这么一盘大概200g只要195铢,这个价格只要稍微有点钱,完全可以实现连在餐厅都进口牛肉自由。注意:这是外府农村里的价格

就那个1分钟煎牛肉,顺便也可以看下牛排价格

土地私有政策宽松,在家搭个小房子就开业了,运营成本极低。餐厅名字叫班塔奈( บ้านทนาย)泰语意思是律师之家。老板是律师的女儿同时也是厨师,之前是曼谷五星酒店西餐厨师,工作多年根本不是为了工资,除从小热爱厨艺外就是为了实现回家开西餐厅的梦想。这种中产阶级老板本人因为某种兴趣爱好,在私有土地上从零开始,用一生一步步实现个人理想的发展模式,是泰国拥有大量高品质独立单店服务业的关键,也是它能支撑旅游业配套体验的核心竞争力来源。

因此2023年泰国还从其他国家进口了49253吨高品质牛肉,价值2.14675亿美元。一来一回泰国在牛肉上反而逆差2542万美元(实际数字会小些,泰国也有出口少量牛肉)。当然泰国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近年来开始逐步鼓励农民生产高品质牛肉来提高收入并减少逆差,而年轻一代泰国人因为观念改变,牛肉的消耗量也正在不断增加。

综合大米过剩后,这个自由贸易结果其实非常有趣,这也是为什么我要花笔墨去介绍其中一个养牛户和一家餐厅来凸显矛盾。虽然本文暂不会去讨论背后的社会逻辑,但如果你下意识觉得应该保护弱势农民的散户养殖(日本农协),那和自由贸易下的整体国家利益是有冲突的。背后一些复杂的社会分配问题,以泰国的发展程度,并不是那么容易补贴或协调的,那些按国内思维分析泰国政治的键政爽文我反正是真看不懂。

其实在传统泰国吊脚楼生态中,老人家里应该还要有头猪才完整,但随着社会发展,泰国大部分村子都不允许村民在家里养猪,养多了整个村里臭气熏天。这个地区因为靠湖,更是禁止设立大型养猪场污染水源。而让我进养猪场参观,对于养殖户是高风险事件(带入非洲猪瘟),去不熟悉的区域要求参观养猪不现实。

在泰国这么多年,我硬是一头活着的猪都没见过,养猪的话题只能暂时不谈。农村的猪肉价格并不高,泰北菜市场参考价格如下,这种价格默认红肉、三层肉、肋排骨等都是120铢/KG、猪腿等大约在70-80铢/KG。

曼谷地区菜市场

其实泰国人普通人想吃猪肉时,最常见的选择是自助泰式猪肉火锅。乡村地区存在大量使用廉价冻肉的这类小餐馆,因此价格非常廉价,不含饮料的价格为189铢/人,不考虑品质和口味的情况下没有什么肉是不能放开吃的。

终于可以把话题拉回到鸡上,鸡是最廉价的动物性蛋白质来源。家养只要规模不大,都不太需要管理和投食,鸡会自己出门觅食,在热带小规模养鸡,除疯狂生长的植物还有充足的免费昆虫。

这是上文残疾老人吊脚楼下养的鸡,规模一般维持在20-30只左右,基本可以满足父子的肉蛋需求。泰国农村社会沾亲带故,除非村子太穷或自身人缘太差,不然在村庙(类似村委会)正常运作的情况下,这种极度贫困家庭基本不太需要花钱买米,各方面支持一点多余的大米,基础口粮就有了。日常还会收到一些别人多余的饭菜,和各自生产的蔬菜、水果、副食品,野外抓的鱼等野味。毕竟这些农产品只要卖不掉吃不下,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所以这种贫困户起码在基础吃喝上是不用发愁的。
 

决定农民(含国内)实际生活水平的,除现金收入外,还取决于能否靠自身劳动,再从地里“刨”出点什么。所以土地对农民很重要,当然他家内部的工业品和房子(基建材料),这种需要和城市花钱进行交换(工农剪刀差)的东西,其他人就有心无力了。农业过剩下的农产品市场利润很低,传统小农受限于生产规模,扣除自身生存所需后无法积累资本,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是永远富裕不起来的。泰国农村中年以上人口自杀率很高,就是因为无法接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哪怕他并不算穷)。小乘佛教价值观和这种社会氛围是契合的,做个好人安贫乐道及时行乐,不要不满去报复社会。看不惯这种心态也可以,你给他们先安排阶级跃升机会我们再来谈。

养多少鸡取决于农民在长期家庭生活中,综合考虑院子空间、收入和自身食用需求后的妥协。这种传统养鸡方式,虽然可以获得一些几乎免费的肉和蛋,但鸡的密度一高,地上就会寸草不生,家里环境在雨季时非常糟糕。一般农民只要富裕起来,都会对院子地面进行硬化或绿化,慢慢减少或放弃在家养鸡。转而像他人进行购买,这是一种生产者(自给自足小农),像农村消费者的转变,消费者越多才能内循环,当地经济才能越繁荣。

另外有条件的农民,如果想要靠养鸡赚钱,还会在自己地里圈个区域专门养鸡。

以上饲养方式都叫ไก่บ้าน(家养鸡),品种大类叫ไก่พื้นเมือง(本地鸡),对应养鸡场模式和普通的速生肉鸡和蛋鸡品种。ไก่พื้นเมือง是一种大类,泛指泰国本地鸡品种。泰国人爱好赌博(因为奋斗改变不了生活),除了日常热衷购买彩票外,农村斗鸡(赌博)文化盛行,这导致农民广泛饲养的品种,大多来自历史流行斗鸡品种中,选育而出的相对适合产肉和蛋的后代,具体就不一一介绍了。

ไก่พื้นเมือง(本地鸡)生长周期至少需要4个月,比一般肉鸡(白羽鸡等)要长一倍以上,且骨骼粗壮产肉量很少。但因为依然是一种斗鸡,最大的特点是肉质紧实味道鲜美,家庭散养模式下十分美味,这也是本地鸡品种受农民欢迎的重要原因。

日常饲养中斗鸡品种或斗性强的鸡都会单独笼养,这些要么自己拿去参与斗鸡,要么用于出售,运气好一些优秀的个体可以卖到5000-10000铢。很多农民在家养鸡,你很难分清他到底是为了吃,还是为了自己斗鸡,还是为了撞大运养出好斗鸡换钱。反正没什么区别,直接养斗鸡依然可以吃,斗鸡斗输了治不好杀了也不影响继续吃。这种养鸡文化已被国际社会批评多年,也丝毫不影响农村养鸡品种的斗鸡化,这就是泰国小农逻辑下的家养鸡模式利益最大化。

常见的斗鸡有:

สายพันธุ์เหลืองหางขาว 黄尾和白尾品种

สายพันธุ์ประดู่หางดำ 黑尾紫檀

สายพันธุ์เขียวกา 绿乌鸦

如果有注意祭祀泰国本土英雄人物的神龛,会发现大量的祭品是斗鸡,说明此人历史上的嗜好是斗鸡。这个全民嗜好,哪怕他是泰国各朝代国王,都无法免俗。

泰国历史上著名五大帝之一的纳黎萱,在他的国家纪念堂前照样得摆放斗鸡祭祀,因为他也是个出名的斗鸡国王。

家养本地鸡在农村找人买,按大小和品种在60-100铢一只,下面是大致的参考,杀好不含内脏2只起60铢/只,内脏别人还会拿去单独卖。

普通养殖场肉鸡价格

而这种最便宜的夜市烤鸡(肉鸡),一只也才100铢。

随便搜一张2024年7月16日,曼谷菜市场的养殖肉鸡(近期鸡肉涨价后)价格作为对照,价格按1KG计算。会发现曼谷一下贵了很多,毕竟价格要叠加曼谷的房租、人工和仓储物流成本,国内不同城市和农村买菜的价差同样也来自这个逻辑。

泰国现代养鸡业的王者是正大集团,泰国历史上第一个把鸡放进塑料袋,借冷链和冰箱的普及,把鸡卖到泰国其他地区的农业公司。但正大不止在泰国养,也在周边的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设立养殖场,并出口全世界(日本是最大进口国)。1979年正大集团在深圳投资1500万美元,建成当时全国最大的年产8万吨的现代化饲料生产企业——正大康地,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外商独资饲料企业。当年的正大综艺更是家喻户晓,很多人一度以为正大是中国企业,正大目前是中国规模第二的养鸡企业,第三的饲料企业和第四的生猪企业。

正大具体多强并不重要,我纯粹想说正大能在中国做到这种规模,它的饲料生产和养殖技术起码不差,但正大的市场份额在泰国也做不到一统天下,泰国还有BETAGRO等其他农业集团和他竞争。


鸡是最容易规模化养殖的家禽,可这些大公司的相关产品,依然无法彻底取代小农养鸡产业,主要是用来出口。如果敏感的读者回过头去看第一段那些搞笑鸡肉新闻,就会明白他信卖的到底是谁的鸡肉。所以他信其实也并不能完全代表小农的利益,特别是一系列倾向农村和底层的政策失败后,更是连原来的支持者都在反对它。

泰国城乡割裂严重,哪怕现在依然能经常听到外府农民吐槽曼谷人,认为他们根本不懂泰国,算个屁的泰国人。而他信代表的农民“浪漫主义”民粹思潮,背景是当时激烈的城乡矛盾。来自长期以来曼谷中产为主的泰国城市富裕阶级,对外府农村和贫穷阶级诉求的漠视,整天搞一些脱离农村实际的政策。

简单介绍他信经济学Thaksinomics导致的问题:

鼓励农民贷款创业的“一村一特产”,实际成了村村都同样特产,那最后到底要卖给谁?不过创业失败也没事,没钱干脆摆烂不用还,反正倒霉的是别人开的银行。激进上马的全民免费医疗,直接冲垮了泰国公立医疗体系,形成了现在的私立和公立二元医疗。扩大开放外籍劳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断绝了大多数农民通过成为农民工改变生活的选项。

过于开放的自由贸易,摧毁了大量的本土产业,比如90年代拉玛9世为北部山区设计的皇家农业项目(小农蔬菜种植等),他们因竞争不过云南过来的蔬菜,导致山民返贫回头继续种殖罂粟,同时期全国农村整体社会治安都在下降。凯恩斯主义下的外府大基建,占用大量政府预算且短期内没有产生任何回报,间接导致曼谷目前的基建落后。更别说英拉的高铁计划如果上马了,客观说泰国政府和泰国人当时肯定都是负担不起的,被议会叫停的原因背后是来自各阶层的普遍反对。

Ps:Thaksinomics就是凯恩斯主义的泰国版

一段他人对他信的客观评价:“他信是商人出身,本性难改,在政也言商,一方面替人民找赚钱的方法,一方面也替自己赚大钱。又因为警察出身熟悉法律,议会、反对党和街头运动都奈何他不得,才会发生军人政变。

他信政策的意义和价值

借这些政策的推广,他信家族利用贪腐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不过这和我们并没关系。只需要知道没有他信的激进政策,泰国不可能有现在的30铢“免费医疗”,这虽然是后任在汹涌民意下,无法回撤政策后折中的妥协版。但在客观上大大减轻了底层人民的医疗负担,成就了泰国人慢悠悠的性格

扩大引进外劳给泰国基建和制造业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竞争不过的泰国农民被逼改变思路发展和从事服务业,服务业获得大量投资和充足的高素质的年轻劳动力。外府大基建虽然只是开了个头,但后续各届政府也不得不对外府发展重视起来,逐渐重视泰国巨大的城乡差距。共同打下的这些综合基础,除让泰国东部成为泰国工业基地外,还让占泰国大多数的农业府,开始从纯粹的农业社会向服务业社会转型。

这些遍布全国乡村的服务业,是泰国旅游体验的核心,泰国之所以被称为旅游国家,而不是有几个著名旅游城市的国家,就来自于这些产业配套支撑的乡村旅游可以覆盖全国。

受现在泰国印象影响,很多人都忘了泰国曾经是四小虎,倒不是这有什么了不起。而是要提醒大家泰国人曾经也很卷,曾经也是个依赖出口外贸的“世界工坊”,也经历过房地产泡沫(曼谷)。他信推行这些政策本意肯定是为了让泰国走出经济危机,过于激进导致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很多,对他的评价至今在泰国人中都很割裂和对立。

个人认为:他信政策也许过于超前和不切实际,导致转型期各种混乱和阵痛,但没有这些“浪漫主义”思维,泰国是无法完成向服务型国家(旅游国家)转型的。

去年泰国大选期间,我跟着村社助威团去参加了竞选拉票演讲晚会,具体实在不知道怎么解释,反正议题之接地气(农业上的农民问题)和议题之高大上全部混在一起吵得一团乱。泰北作为红衫军大本营,结果是巴育的蓝色全面获胜,道理很简单:务实接地气的秀拉中央投资的实力和福利政策,农民也许蠢但一定不会傻,屁股问题最重要。

选他信做泰国政治科普,除要前后呼应外还因为他争议最大,任何政策都有受益者和受损者,政治无非就是做选择。泰国的国情是极度割裂的二元世界,传统村社社会我就不解释了,反正小政府背景下各地地方势力山头林立,你不管干什么都会得罪人,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有人能取得所有人的支持的。评价政治人物,千万不要陷入追求纯粹的对错/好坏等二元思维

所以它才会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裁判(国王),来阻止下面的政客利用“浪漫主义”空口搞民粹,裁判的判决你可以不爽并认为带有私心。但只要大家还相信他不会把桌子(国家他的)掀了,这个游戏就还可以继续玩下去,毕竟大多数人只是不满,而不是想搞到大家都吃不上饭。十世个人风格看不惯大家随便吐槽,但这种不管事不折腾的裁判,回过头再看很难说不是一件好事,反正消耗的也是自己家“裁判委员会”的权威性。

一些概念的补充

泰国人不缺吃的≠每天都能吃自己喜欢和想要的

土地是生产资料≠地里会自己长出钱,你得劳动

有钱人的田园牧歌≠穷人的自给自足

懒是人类刻在基因的本能,哪怕不考虑经济实力,现代城市人的高肉类消费,也是建立在餐饮服务业基础上的:可以便捷的直接花钱得到自己想要的美食。单纯让你每天自己做饭,最后也会经常偷懒选择一些操作简单的家常菜。泰国农民哪怕有充足的土地,理论上可以生产更多的肉类,但如果不能赚钱农民是没生产积极性的,如过是单纯为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去生产,那么他们宁愿选择吃得很简单。

综上:不管现在还是工业化前,鸡在农耕国家都是生产成本、难度最低的肉类,泰国的整体国情注定泰国人必定吃很多的鸡肉。



作者:Saechia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3642366/answer/356884422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