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为什么盛行人妖?

越南战争后,泰国社会表现出一种美军离开后的“撤退症状”。

美国占领催生了泰国庞大而且地位难以动摇的服务业。

美军撤退之后,服务业结合本土的文化传统和要素禀赋,打造出了新的“民族产品”。

泰国“人妖经济“和菲律宾的“菲佣”一样,都是这种“撤退症状”的一部分。

撤退症状

今天泰国的东北部地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

在这个公认的“贫困山区”,许多寺庙盖得却是金碧辉煌。

泰国是全东南亚央地关系最不平衡的国家,甚至有人把首都曼谷和其它地区的割裂称为“两个泰国”问题。

按照泰国学者的估算,人口占全国17%的曼谷享用了72%的政府预算,而人口占34%的东北部地区只得到了6%的政府预算。

东北山区的这些寺庙,能够建起来靠的并不是本地产业,也不是财政拨款,而是本地打工者从曼谷乃至外国发回家乡的汇款。

这些打工者当中相当一部分从事的是色情服务业,其中不少人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人妖”。

正是依靠灰色产业产生的高收入,泰国东北部的大金庙才得以拔地而起。

服务业是当今泰国的支柱产业,创造了全国60%的GDP。泰国的色情服务业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享有声誉。以至于政府官员们多次在公开场合发表声明,想要为泰国洗刷名分。

但是,倘若我们能穿越到六十年前,就会发现1960年的泰国有着一副完全不同的风貌。

当时的泰国基本由三个阶层构成,首先是1850年以来近代化创造的保守官僚阶层,其次是庞大的尚未分化的传统农民阶层,最后是把握了经济命脉但是政治地位卑贱的华裔商人阶层。

这个社会表现出一派祥和稳定的样子。那时的曼谷还有“东方威尼斯”的称号,在外国人眼中,曼谷是一座安静老派的港口,皇宫、寺庙、运河星罗棋布,整座城市被漫无边际的稻田包围着。

人妖?不存在的。至少在曼谷,你很难找到。

1960年后,越南战争急速改变了泰国,这场战争对泰国的改造幅度甚至不亚于越南本身。

泰国不是越战的主战场,却是资本主义阵营在东南亚的大后方和大本营。

庞大的美国和日本资本,还有高峰时多达5万人的美国驻军,极大冲击了泰国社会。它的经济产业、阶层构成乃至社会文化都发生了剧变。

但是,美军撤退对泰国产生的影响,似乎比它驻扎造成的还要大

以人妖为例,在美国驻军泰国的20世纪60-70年达,有据可查的“人妖”最多只有几百人。这个数字在美军离开后二十年的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膨胀,很快就达到了上万人的规模。如今,对泰国跨性别者数量的估计一般在3万到30万之间。

也就是说,人妖经济兴起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驻泰美军招妓。正因如此,我并没有把人妖经济称为“美军病”,而是把它叫做“撤退症状”。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人妖经济兴起是美军撤退20年后的事,那么有什么理由声称人妖这件事和越南战争有直接关系呢?这是不是在强行指控美国?

还有人可能质疑,如果说这是一种美军离开后的“撤退症状”,难道未来的阿富汗、伊拉克也会出现人妖吗?这显然说不通也无法想象。

接下来,我会对这两个问题逐一作出解释。“撤退症状”确实存在,只是症状最终表现成什么样子,是泰国自身国情给出的答案。

第三性

讨论泰国人妖文化的时候,人们经常提到泰国独特的性别观念。泰国古代就有“阴阳人”“第三性”的概念,而且这些概念也融入了佛教文化,并没有产生不可弥合的冲突。

其实,开放多元的性别文化是整个东南亚的共性与特性,“第三性”也并非泰国独有,这是由东南亚的历史环境决定的。

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主要取决于妇女在劳动当中的参与度。一般来说,劳动力相对土地更稀缺的社会,以及工商业相对农业比重越大的社会,女性地位就更高,性别观念也更开放。

因此,游牧社会的妇女地位普遍高于农耕社会,边疆地区的妇女地位一般高于帝国中心,城市的妇女地位相对高于农村。

而古代东南亚,就是一个典型的地广人稀、倚重贸易的地区,因此性别观念相当多元开放。

今天东南亚人口接近7亿,接近中国或者印度的一半。但这个庞大的数字是19世纪以来人口爆炸的结果,在此之前,东南亚的人口一直在3000万以下,相当于同时期中国或印度的十分之一左右。

这些人口散布在连绵的山脉、丛林与海岛之间,部分人口在谷地聚集形成的城邦和国家也十分依赖对外贸易。以上基本事实决定了女性在劳动中的高参与率。

古代中国和欧洲的旅行者注意到,东南亚港口商业女人当家的比例往往超过一半,而中国、印度、阿拉伯地区集市上女人当家的比例一般不过十分之一。

女性财产继承权在古代东南亚也是通则。甚至在颁布严苛儒家律令的19世纪越南阮朝,女性继承权在民间特别是越南南方依然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

中国西南的官僚和马来诸岛的传教士也发现,男女自由恋爱十分普遍,结婚、离婚乃至临时婚姻都是稀松平常的事。

一些岛屿流行男性取悦女性的玩具和手术,许多民族实行走婚制和从妻居制,甚至在结婚时歧视处女。

女性君主或女性摄政在东南亚也相当常见。伊斯兰世界有据可查的34位女王当中有24位都来自东南亚。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三性”观念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接受。除了傣泰民族,另一个以第三性著称的族群是马来世界的布吉斯人。

那么,自古以来的第三性文化,以及东南亚社会的性别宽容是否足以解释当今泰国的人妖文化呢?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在于,虽然泰国乃至东南亚自古就有第三性文化,但是这种文化在过去的几个世纪当中其实是在走向衰落的。

15世纪之后,古代东南亚先后遭受了两轮外来冲击,这两轮冲击明显打击到了这个地区多元开放的性别文化。

第一轮冲击是所谓的“四大经文宗教”,即上座部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儒教。从15世纪开始,四大经文宗教在东南亚加速传播,它们都来自所谓的“核心文明”,无一例外地对女性特别严苛。

第二轮冲击是19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英国自诩为现代性的典范,也是后发国家的主要榜样。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是个高度性压抑的社会,对第三性毫无宽容可言,这种观念作为“文明象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在英国人和认同英国价值观的殖民地精英眼中,第三性就和娈童、宦官一样,是“野蛮的”“应该被淘汰”的性别角色。

在遭受外部冲击的同时,19世纪东南亚也经历了巨大的内部变革。随着人口爆炸、种植园农业兴起,支撑传统性别观念的土壤也被破坏了。虽然相对的性别宽容并未消失,但是“第三性”这样的观念无疑在走向衰落。

那么,究竟是什么扭转了这种衰落的趋势,让泰国的第三性文化以一种现代方式复兴,并且同服务业紧密结合,形成了“人妖经济”呢?

答案就是我一开始说的撤退症状。

美军来了

二战结束时,泰国的模样就是本文开头时提到的那样祥和、老派。这个国家在战争中投靠了日本,却幸运地免于战火破坏和战后惩罚。

统治泰国的是銮披汶.颂堪将军和他的军队-官僚集团,王室几乎没有任何权力,銮披汶把王子们送到欧洲放养,年轻的拉玛九世也只是宫殿里的吉祥物。

美国取代了英国法国,成为在泰国最有影响力的帝国,广泛渗透了泰国的政治经济。随着越南冲突的加剧,以及东南亚作为冷战前线的重要性凸显,美国对泰国的控制突然变调加剧。

1957年,美国支持沙立.他那叻将军发动政变,建立了一个高度亲美的军政府。和毕业于圣西尔军校、接受过欧洲贵族教育的銮披汶不同,沙立是个乡巴佬,完全成长在美国霸权的时代,而且掌权之前一直负责按照美国模式改造泰国军队。

在沙立及其继承人他侬执掌泰国期间,美国把泰国变成了越南战争的大后方。在越战最激烈的1968年,美国在泰国有5万驻军,运营着8座大型军事基地以及几十座小型军事设施。

曼谷是美国领衔的“亚洲北约”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总部,也是美国在中南半岛的行动总部。

围绕战争需求出现的服务业繁荣了起来,宾馆、饭店、夜总会、按摩院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除了度假的美军,还有大批来自美国和日本的游客。1965-1974年间,这两个国家的游客数量占到了泰国旅游业的三分之一左右。

美国还修建了泰国通往柬埔寨和老挝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引发了炒地皮的热潮。泰国原先没有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到60年代末反而出现了。许多失地农民只能进城务工,投身到热钱涌动的服务业当中去。

以沙立、他侬为首的泰国执政者想让泰国成为第二个日本。从明治维新成功的时候开始,日本就一直是泰国的榜样。军政府看到战后日本依靠朝鲜战争复兴,他们希望越南战争能成为泰国腾飞的机会。

但是和日本不一样的是,泰国的制造业基础太薄弱,没办法成为越南战争的兵工厂。泰国也不是美国在东南亚的唯一支点,它身边还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和菲律宾,泰国的主要产业禀赋就是服务业。

不过最要命的还是,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的结局不同。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好歹算是打了个平手,战后在日韩还维持着庞大驻军。

而越南战争,美国是打输了,撤退了。

从1971年开始,泰国人就能明显感受到黄金盛世正在褪去。南越政权行将倒台,老挝和柬埔寨也必将不保,泰国就是下一个目标。

美国在撤军的同时,也把东南亚行动中心从曼谷移动到了新加坡。1971年同年,美国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泰铢自以为傲的稳定性也成了过去,泰国开始出现两位数的通胀。

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的同一年,泰国爆发大规模群众抗议,他侬军政府倒台。新上台的文官政府又面临一连串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

1975年越南人民军占领南越首都西贡,越南战争正式结束。泰国政府基于民众要求和自身安全考虑,勒令美军彻底离开泰国。

可怕的是,美军离开并不意味着灾难的结束,而是新麻烦的开始。

人妖与国王

在1961-1976年间,泰国人对美军驻扎非常不满。美军的存在加剧了毒品走私,导致红灯区和赌博泛滥,还造出了一批无人负责的混血儿童。

越南战争后美国大兵终于走好不送了,泰国却产生了难医的“撤退症状”。

美国驻军时代的泰国产生了对服务业的依赖,这种依赖在越战结束后全世界的新自由主义潮流当中几乎无法撼动。

战争繁荣期间发展的高等教育创造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土地投机又创造了许多小资产阶级和失地农民,泰国服务业无法给这些人创造足够的合法就业机会。

在此基础之上,群众街头政治成为常态,政府经常在民选政府和军政府之间摇摆切换,国王的权力逐步扩大。

这些一环接一环的社会后果,就是泰国的“撤退症状”。

1932年暹罗革命之后,泰国国王的权力下降到了谷底,基本处于被废黜的边缘。从亚洲各国君主制的发展进程来看,泰王权力衰微也合乎历史潮流。

但是,1957年美国扶持沙立政变之后,泰王的权力便有所回温。在1973年后不断发生的民主运动和军事政变当中,长袖善舞的拉玛九世一步步重振王朝荣光,最终又成了亚洲最有权力的君主之一。

和泰王王权一样被复兴起来的“传统”,就是第三性。

作为色情服务业持续膨胀和国际竞争的结果之一,“人妖”被打造成了泰国的“特色产品”。在色情服务市场上,顺性别直男是占压倒性多数的消费主力。一般来说,只有女性才是这个市场上的“主流商品”,但是泰国相对宽松的性别文化也给了男性就业机会——只要他们愿意成为第三性。

在和印尼、柬埔寨、越南等邻国,特别是同样有第三性文化的菲律宾的竞争当中,泰国服务业立足本国土壤,打造出了国际闻名的“人妖经济”,就像菲律宾著名的“菲佣经济”。

在东南亚,菲律宾是受美国占领最久、影响最大的国家,它1898-1946年间是美国的非正式殖民地,在此之后仍有美军长期驻扎。美国殖民把菲律宾打造成了一个和泰国相似的农业与服务业之国。菲律宾独立后,该国服务业借助殖民地时期的对外交往和英语教育基础,打造了著名的“菲佣”——大量受过中等乃至教育的菲律宾人投身家政服务——这是他们性价比最高的就业选择。

而泰国对服务业的重度依赖催生了作为产业的“人妖”。这种在1960年前衰落了几百年的边缘传统,到21世纪初居然出现了井喷。众多跨性别者成为“人妖”并非出于内心认同而是经济选择。这是对人性的拘束,而非解放。

所以说,把今天泰国的人妖经济简单归因于美军招妓是错的,认为人妖与美国无关也是错的。在“人妖兴起”的过程当中,美军招妓只是一个犯了莫须有罪名的始作俑者,但美国军事存在对当代泰国社会经济的塑造是根本原因。

泰国人妖文化为何盛行,和泰国国王权力为什么这么大背后其实是一个道理。

神王传统在东南亚古已有之,但是泰国君主制在1932年已经接近尽头了,就像第三性背后的性别多元观念在东南亚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衰落。

冷战时期美国对泰国的渗透并不是泰王权力复兴的直接推手,就像美军招妓也不可能点燃人妖经济的燎原之火。但是,美国驻军却是这两件事背后的共同原因。

他们走时,他们说,从今往后都是你的自由选择。他们走后,他们笑,把一切都怪罪到你的传统。但他们不讲,不在乎,这些传统到底为什么复活……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