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每家每户都会在外面供奉着一座类似佛台的东西,请问这是什么呢?

泰国人相信每片土地都有自己的守护神,所以每家每户都有这种供奉神灵的“土地神屋”。类似中国的土地神和地方神信仰,是在中南半岛小乘佛教国家(越南部分地区也有),普遍盛行的一种“社神”信仰习俗。泰语把这种“神屋”叫ศาล,因为牵涉到神格和位阶,会有不同的类型。

下图泰国人同时供奉了三种“神屋”,可以看到明显的大小等级差异。最左边是佛教/印度教主神的神坛,根据神的不同,名字都不一样,图中是ศาลพระพรหม(梵天神坛)。中间是ศาลพระภูมิ-จ้าที่(神殿-土地神),直接对应中国的土地公和地方神明。最右边是ศาลท่านตา – ท่านยาย(祖父母神龛),但供奉的不是神,而是历代土地原始主人们积累的灵魂。
三者在传统外型上的区别:神坛底下有厚实的墩台,建筑外形上一般采取方形,顶部屋檐有锥形的檐角,设计上有浓厚的印度教风格。神殿底部是一根柱子,象征这是天堂的神殿,供奉的多为历史上的国王和英雄,因此设计风格是暹罗化的宫殿。神龛一般有4-8根柱子,因供奉的不是神,所以设计风格是凡人的泰式房屋,并且有楼梯供灵魂攀登入内。

还有一类ตี่จูเอี๊ยะ(读音:地主爷),也就是华人的土地公,因神职重复一般不会和泰人土地神殿同时出现。下图3种都是放在家里的类型,正常情况下,没人把梵天等主神神坛放在家里,这么大的功德主人承受不起。

本文神坛、神殿、神龛等翻译用词,可能会有用词和等级上的争议,如有谁有更合适的用词请告诉我。


先简单介绍中国的社神和地方土地神,来方便理解本文概念,因为他们的信仰底层逻辑是一样的。这种信仰起源于人类原始信仰中的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思想。准确说来自土地崇拜,古人认为土生万物,所以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属于古代汉人“天地社稷”概念中的社神范畴(土地神)。

而地方土地神祭祀习俗源自中国南方,零散分布居住的村落,且稻作地区耕种需要更多村社合作,是这种多神习俗产生的根源。早期社神并无姓名,往往只称土地,经秦汉时期南北文化融合后,这种地方习俗也传播到中国北方,和秦汉的国家层面天子社神祭祀信仰结合。

汉唐以后,社神的国家信仰地位有所下降,祭祀也不再仅限皇城一地,原因是随着中国国土越来越大:“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所以各地山陵园地均有大社坛,这些社坛以后又演变为各种土地庙,神格也慢慢囊括为“社稷”两项。

东晋后土地神开始具有人格和姓氏,进一部分下沉到黎民百姓的生活信仰,开始负责照顾一方土地上,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在朱元璋影响下,在明朝时达到传播的巅峰。土地神目前常见的人格化形象为土地公,即道教的福德正神。但并不一定是福德正神,也可以是民间生前行善者或廉正之官吏等,只是很多都随着时间被战乱和运动破坏了。

土地神虽然神格不高,但在民间信仰中流行广泛,属于民间信仰中的地方守护神。目前的地方土地神信仰,主要流行于东南地区的浙江、福建、两广、海南和台湾等地区,特别是台湾保留得最为完整。

在台湾很容易看到这种老旧简陋的土地庙

台湾还有这种预制的土地庙,可以直接购买回家安置,到这一步已经和泰国人是一样的了。

以上内容出现两个概念,国家祭祀层面的社神和民间崇拜的地方土地神,分别对应泰国佛教架构和民间的信仰神祇,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神格位阶等级差异。

了解完这类信仰产生的逻辑,就能明白为什么中南半岛这些稻作民族,都会有这种祭祀土地神的传统。毕竟泰缅越人,最早也是从中国南方地区迁徙而来,是在相似村社稻作生活方式下的趋同信仰习俗。只不过受不同文化和宗教影响,产生了人格化差异。

回到泰国话题上,“土地神屋”具体供奉的神是什么,来自于土地主人在自身信仰背景下的选择。由于泰国小乘佛教包含的多元信仰,泰国人的“土地神屋”中,供奉的神明种类非常多样,个人粗略将其分为四类。

一、婆罗门教-印度教来源的小乘佛教神坛

因佛祖释迦牟尼只会供奉在寺庙中,这类神坛的神祇都是其他重要的小乘佛教神佛,多设置在大型公共场所且体积较大。设置目的为满足公众的祭祀需求,因此也很少有人放在自己家里。

本类目以曼谷信仰旅游攻略模式,来介绍这部分神佛,在曼谷有个拉差帕颂路口印度教神坛群(ศาลเทพเจ้าฮินดูบริเวณแยกราชประสงค์),又称“神的十字路口”。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0几座大型神坛,且还在不断增加中,吸引了大量泰国人与外国游客定期前来参拜和祈福,从这里也可以一窥泰国文化的婆罗门-印度教信仰底色。

本文介绍其中最出名的8座

1、象神神坛(ศาลพระพิฆเนศ):尚泰中央世界购物中心象神神坛(Ganesha Shrine),位置在曼谷Central World伊势丹百货公司前方露天广场。

象神甘尼萨是湿婆和帕瓦蒂的儿子,而湿婆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所以他在各种宗教包括佛教中都很出名。象神在印度教中是智慧和成功之神,除商人追求事业成功(财富)外,很多学生、摊贩也都会祭祀他,泰国发廊门口多供奉象神,属于泰国民间最流行的人气神祇。

这里要强调的是,辉煌象神庙(เทวลัยพระพิฆเนศ),不是神坛(ศาล),而是神庙/神社(เทวลัย),属于更高一级的规格。

2、三相神神坛(ศาลพระตรีมูรติ):尚泰中央世界购物中心三面佛神坛,位置毗邻上面的象神神坛。

所谓的三面佛其实是一尊分别由创造者梵天、保护者毗湿奴和毁灭者湿婆合为一体的神像,即印度教的三位一体论。失恋的泰国人会到这里献上红玫瑰,点燃红蜡烛,以求得良缘。有伴侣者可与伴侣一同前往膜拜以祈求感情顺利。除了感情生活,人们也可以祈求生活及工作顺利。

3、雪山神女神坛(ศาลพระอุมา):叻南里路Big C雪山神女神坛,位置在超市门口。

印度教对喜马拉雅雪山人格化后产生的女神,是恒河女神的姐姐。被认为是湿婆第一个妻子,婚姻女神达刹约尼,即象神母亲的转世,并再度和湿婆结婚。湿婆信仰源自生殖崇拜,而雪山女神则是其中的母性崇拜,所以作为母性之神,代表了生殖(湿婆)中女性温柔、慈祥、善良的一面,泰国人主要来这乞求健康平安。

婆罗门教的时间之母也是她的化身,为威力强大的降魔相,天天脚踩湿婆的就是她,象征生与死的对立循环。印度教和早期婆罗门教内容冲突很多,又彼此融合,随便看看就行。顺便说下,日本漫画《三只眼》里面的佩就是她,这本漫画的文化背景借用的就是这段神话故事。

她也是大乘佛教发展中,吸纳大量印度本土神明后,出现的各种女性菩萨雏形,比如观音菩萨。

4、吉祥天女神坛(ศาลพระแม่ลักษมี):盖颂生活购物商城吉祥天女神坛,位置在Gaysorn Village 4楼天台屋顶。

吉祥天女拉克米什在印度教中,是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的妻子,为幸福和财富女神,佛教中称其吉祥天。人们主要向她乞求财富和幸福,所以很受女人的喜爱。

我女朋友在家供奉的主要也是她,注意这是家里的佛台和土地神概念无关。

泰北乡下民宿门口的吉祥天女神坛,主人非常有趣,估计让门岗一直盯着监控。每当有开车路过的人停下参观,都会贴心的打开全部灯光,方便大家祈祷,目前这里已经成为当地的人气网红神坛。出现这种行为,是因为主人相信越多人来祭祀,他的佛像会积累更多的神力,从而更加保佑他的生意。

5、四大天王神坛(ศาลท้าวจตุโลกบาล ):盖颂生活购物商城四大天王神坛,位置同样在Gayson Village 4楼天台屋顶。

印度教四大天王,在佛教里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是印度教的保护神。

泰国最常见的是上图中的第一位ท้าวเวสสุวรรณ,中国叫多闻天,也就是托塔持伞的托塔天王。泰国的ท้าวเวสสุวรรณ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人格,出现了单独的崇拜,并产生了更多的人格(颜色区分),但他们依然都是ท้าวเวสสุวรรณ,可以理解为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分身。

6、梵天神坛(ศาลพระพรหม):爱侣湾(Erawan )梵天神坛,位置在君悦酒店门口,神坛建于1956年,是前身爱侣湾酒店的土地神坛。中国人叫他四面佛,是最出名的泰国土地神坛。

梵天即四面佛,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同时也是佛教的护法神。由于梵天是印度教的创造之神,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且传说对他的信徒非常慷慨,总是愿意满足信徒的愿望。因此他往往出现在泰国的酒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商业场所,用于满足大众的祭祀需求。

梵天神坛是泰国最常见的土地神坛之一,泰国Condo和Apartment供奉的基本都是他,路边常见梵天神坛多为白底金色花纹配色。这类四面神的神坛,最大特点是四面中空,毕竟梵天有四张脸和四双手,向四面传达他的意志和神力,必须都展现出来。

7、因陀罗神坛(ศาลท้าวอัมรินทราธิราช):阿玛琳购物中心因陀罗神坛,位置在购物中心门口,这个神坛求的是去除厄运、万事顺利和智慧学业。

因陀罗即帝释天,在吠陀经典中是首要的神明,出身提婆(Deva),是天界和天人之主。印度教中地位被削弱,位阶低于湿婆、毗湿奴和梵天三主神。印度教中为众神之王,是战争之神,和天空、闪电、天气、雷声、风暴、雨水、河流等自然崇拜有关。泰国形象皮肤多为墨绿色,在印度教中一般为赤褐色,全身长满眼睛。被佛教吸收后,称为忉利天,坐骑六牙白象,为佛教护法神。

 

扩展阅读:暹罗国王的君权神授有两层,来自佛教的未来佛:弥勒菩薩 (พระโพธิสัตว์ )。和受高棉人婆罗门-印度教神王传统影响,大城王朝开始实行的印度教(君权神授)宇宙观。早期大城王朝尊崇的是因陀罗信仰,后随王国的繁盛和阶级制度的兴起,开始改推更高阶的毗湿奴信仰。

有些人应该知道罗摩(拉玛/Rama),来自毗湿奴(พระวิษณุ)的分身。而却克里王朝的开创者Rama1,称号却是พุทธยอดฟ้าจุฬาโลก,意思是吉祥因陀罗王(พระอินทร์)。这是因为因陀罗是战争之神,且本是凡人,在率众积德行善后,33人升为天人。佛教支持背书他是มหาสันมาตา(天选之人),因被神和众人选择,所以他是เจ้าแผ่นดิน(田野之主)这片土地 的主人(拥有王国土地权),因此负有สุขสำราญ的责任,保护和守护人民等一堆含义,这就是他组建政府的合法权授予。

东南亚这些小乘佛教国家,王权和神权密不可分。王权要想得到民众的认可,获得中南半岛土地上的政权合法性就必须有合理的宗教观,并且得到佛教框架下各民族各教派的支持和背书。郑信在这上面就做得很差,并没有得到佛教的认可,这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玉佛寺还保留着Rama1改建的因陀罗骑象雕塑

8、那莱(毗湿奴)乘迦楼罗神坛(ศาลพระนารายณ์ทรงสุบรรณ):洲际酒店毗湿奴乘迦楼罗神坛,位置在酒店门口,这个神像是高棉艺术风格,用来求生意的发展和繁荣。

泰国皇家泊船上的形象

毗湿奴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守护神,性格温和为众生的守护者。印度人目前多信仰毗湿奴和湿婆,泰国和尼泊尔视国王为毗湿奴化身,佛教称其为毗纽天。迦楼罗是他的坐骑,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之一

二、万物有灵-泛灵论宗教来源的土地神殿

万物有灵宗教有很悠久的历史,在佛教和婆罗门教传入前,已经在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彼此之间随人口迁徙而相互影响。这种神殿,相当于上文台湾预制土地庙,被泰国人广泛设置在独立房屋或商店门口。传统上家家户户都应该有,是每一个家庭和土地的守护神,应该最贴近问题中所指的类型。

泰国路边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神屋”店

1、泰国目前最盛行的土地神叫พระภูมิ-เจ้าที่,เจ้าที่直译就是土地之主,他的神职和中国的土地基本一致。而พระภูมิ则相当于土地神的道教形象福德正神,是被婆罗门教从新人格化后塑造的形象。他穿着古代国王的服饰,带着高高的王冠,左手拿着一袋钱,右手握着一把剑,因此是房屋(家)、商铺等各种建筑物的(土地)守护神。

我自己家里的พระภูมิ-เจ้าที่

里面供奉的就是พระภูมิ,祭台上还要放上一些跳舞的人偶来讨好他,并且泰国人还会每日或定期祭拜,上上香放点贡品什么的。

泰国有很多佛具店卖这些东西,各国文化背景用品无所不包。

在泰国常年生活的老外家里有时也会有,不过多数是瞎放,反正他们也不信这个,纯粹凑个热闹。随便放个有趣的视频,不仅里面供的是四面佛,老外还贴心的用圣诞主题把神殿装扮成圣诞树。围观的泰国人都说很有趣,神一定很高兴。毕竟这种自家的土地神,也没什么好讲究的,可以随便按自己想法玩。
泰国人其实挺搞的,上面的泰文意思是请不要和土地神干杯,贴这个根本是故意找死的,一晚上一堆人偷偷在那对着标语和神像干杯自拍 

不过พระภูมิ其实只是เจ้าที่之一,完整的เจ้าที่一共有9位,也被称为9佛。婆罗门教构造的传说中,他们是古代统治巴利王国,暴君ท้าวทศราช的9位王子。暴君除自己欺压百姓外,还教导儿们向百姓勒索贡品来献给自己。巴利王国百姓,因此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除了向神祈祷外根本无力反抗。

直到他们的祈祷引起了毗湿奴的注意,虽然毗湿奴可以轻松的抹去他们一家,但他还是选择用智慧来给他们一个教训(印度人是真无聊)。所以他化身为一名高贵的婆罗门,提出用大量金币来对赌,暴君对婆罗门非常尊重,答应了他看起来必败的赌约,赌注是三步的领土。

具体内容很无聊,典型的宗教智慧比试,暴君输掉后毗湿奴现出巨大的真身,只用三步就跨越了比巴利王国还大的领土。暴君知道自己要失去整个王国,因此乞求毗湿奴的宽恕,毗湿奴原谅了他们。作为交换,他的9个儿子必须听从毗湿奴的分配,承担不同类型的职责,守护不同类型的土地。

除因为守护房屋和建筑被熟知的พระภูมิ外,พระนครราช负责守护城市的城墙和防御工事,พระเทเพล负责守护和动物有关的农场和牧场。

พระชัยสพ负责守护和物资有关的金库和仓库,พระคนธรรพ์负责守护和娱乐有关的场所和皇宫。

พระธรรมิกราช负责管理所有和农业有关的场所,比如农田,พระทาษธารา负责守护和水有关的河流、湖泊和沼泽。

พระธรรมโหรา负责守护谷仓和花园,พระวัยทัต负责守护宗教场所和寺庙。

这8位土地神,在泰国都很常见,只不过大部分人不太注意,下图是一座寺庙的土地神殿ศาลพระวัยทัต。

一些土地神因为非常“灵验”,也会引来大量泰国人的祭祀,和国内土地公逻辑一样。

2、各民族原始信仰中保留的土地神,多为各种自然环境中产生的山神、河神和鬼怪,这部分完全就是一个大坑,泰国到底有多少这种地方神明根本没人说得清楚。

举个知名的เจ้าแม่นางนอน(沉睡女神)作为例子,因全球潜水员,拯救清莱府睡美人洞受困野猪足球队13名少年事件,而被众人得知的地方神。沉睡女神相传是西双版纳王国私奔而来的美丽公主,有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她现在是这座山的山神。这是我在睡美人洞口拍的沉睡女神神屋,感觉这个规格已经是神坛了。

附近有很多她的神屋,抽象点也无所谓的,反正都有泰国人祭拜。

另外泰国电影《萨满》,这名字的泰文是ร่างทรง,意思是灵媒(万物有灵宗教概念),里面的灵媒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土地神,当然这是恶灵,可没有会把他带回家供着。

3、被婆罗门→印度教→佛教一步步收编的各民族土地神,典型的是泰人等东南亚民族,本土信仰中的原始土地神พระแม่ธรณี(大地女神),看名字就知道原本的神职。目前的形象是和佛教结合后变形产生的,很多泰国人花园或者店里(特别是马杀鸡店)都会放一个,逻辑上作用是一样的。

因此她也被有些寺庙迎进庙里,供奉在佛祖身前,同时也有很多自己专属的寺庙。

如果要选择她作为土地神的话,以她的位阶也是可以建神坛的,和第一部分的印度教神明待遇对等。同时印度教也从佛教中吸收了这位神祇,并产生了另外的变形。

类似的还有缅甸人的瞬间之神เทพทันใจ,具体就不介绍了。看这些信仰演变其实很有趣,可以了解历史上这些多神宗教,是如何利用与本土信仰结合,对不同民族人群进行“统战”的。

4、印度原始宗教吠陀教的仙人

泰语叫ฤาษี,最早看到的时候研究半天也不知道是什么,问了泰国人才知道这个词。查资料时我大脑都宕机了,确实是和道教类似的仙人概念,这种印度文化我可不熟,就不过多解释了。

帕尧府拍到的仙人神殿,这里有些县镇下的村社,很流行供奉这位印度仙人。

三、祖先崇拜来源的神龛

其实这也属于万物有灵-泛灵论宗教范畴,只不过来源更小,是某块土地历代原始主人积累的灵魂,某些泰国人会认为是自己的祖先(因为土地私有传承非常多代)。泰文叫ศาลท่านตา – ท่านยาย(爷爷奶奶神龛),来自泰人原始的祖父母鬼文化,他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会停留在土地上,所以要建造神龛供他们居住,来守护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后代)。

这是帕尧府一家宠物医院门口的爷爷奶奶神龛,主人选择自己的祖先来做土地神守护自己。

里面虽然供奉的是某种爷爷奶奶的形象,但并不特别指具体的哪个爷爷奶奶,代表的是家族土地上的祖先。

上面会这么写,是因为这里是泰北,泰北在泰国比较特殊,有更深厚的祖先崇拜信仰。

兰纳人是泰国人中唯一会设置“家祠”的民系,这是我女朋友供奉的外公,那个瓦罐里是一部分遗骨。我个人推测傣人在宋元时期从中国南方南迁时,受当时中国的礼制限制,普通人家祠不得供奉超过五代。所以他们虽然保留家祠,但并没有像中国南方人一样,因嘉靖的大礼议事件,突破五服的限制形成更大规模的宗祠。也没有像进一步南迁的中部泰人,接受更深的佛教信仰,而丢失原本的祖先崇拜传统。

在此之上还会产生进一步的祖先英灵崇拜,比如信武里府的Ban Rachan。这里是大城二次陷落时抵御缅甸人的前哨村落,战争最早就从这里爆发。对于暹罗人来说村里的战士们都是民族英雄,所以这里祭祀的是当时牺牲的战士们。

这个土地还出现具体的人,注意神龛的规制是“人”,这种崇拜逻辑类似闽潮的地方神起源。

新建的纪念碑,已经成为这个乡镇的地方神了。

南邦府的ศาลเจ้าพ่อประตูผา/Chao Por Pratu Pha Shrine。

虽然是一种神社/神庙,但按中文习惯,我也可以把他翻译成“铁手大人祠”。“铁手”是当地村子的一位村民,是侍奉当时南邦统治者(贵族)的一位武士。因为英勇善战,被封为“铁手大人”,在抵抗缅甸人入侵的战斗中,死战不退英勇战死。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建立了这座祠,注意这不是佛教概念的庙,这种性质的地方神和国内南方的民间英雄神类似,典型的祖先英灵崇拜。

祭品香火旺盛,当地也有把他请回家当土地神的

严格说泰国人整体都有祖先崇拜习俗,比如泰人历代的各种大小国王,都会成为各自领地的守护神。图片是历史上帕尧王国国王พญางำเมือง(安孟),他是帕尧府的守护者,这也是一种属于王室贵族的英灵崇拜。

南奔府的哈里奔猜女王

莱兴府的郑信大帝,他也是泰国军营的守护神。

四、中国人的土地公等地方神

具体也没什么好再介绍的,最大的特点是和泰人喜欢架空神屋不同,中国人认为土地庙必须直接连接土地才行。

泰国华人依然会选择土地公,作为自己的土地神。下面图片来自泰北的一家餐厅,这类信仰等文化细节可以方便我快速发现华人族群。

滚动至顶部